
相片由作者提供:網上圖片
新年快樂!在大大小小的節日裡,我們都會祝願別人「快樂」,但生活中,卻總是交織喜怒哀樂及更多樣的正負面情緒,前年暑期上影的美國動畫電影《玩轉腦朋友》(Inside Out),便藉著11歲女孩韋莉的成長,道出分分秒秒總是「快樂」主導的缺陷,展示在韋莉腦內的常妄自菲薄的阿愁 (Sadness),也有其與別不同的正能量,例如讓韋莉得到家人朋友的關懷安慰,在傷心失望灑淚過後又有力量重新振作!而其他負面情緒,如焦慮恐慌 (Anxiety & Fear),從進化論的角度,亦是對我們存活舉足輕重,如6至8 個月的幼嬰漸漸渴求熟悉的親人在視線範圍以內、害怕分離 (Separation anxiety)、厭惡陌生人靠近 (Stranger anxiety) 是有利其安全成長的行為,當小孩越大,其能力提升以後,這些與親人分離及對陌生人焦慮的負面情緒自會逐漸減退。但即使這些特定的焦慮會隨成長而消退,從孩童至青少年至成年階段,適度的恐慌都有助我們提升自身的安全,避免高危受傷的舉動及環境,減低意外發生的可能。閱讀每天新聞,不難發現十之八九的意外是因為當時人太篤定沒有絲毫害怕的情緒,才會造成無可挽回的悲劇。
除了焦慮與恐慌,憤怒(Anger)也是美國心理學家保羅·艾克曼 (Paul Ekman),研究情緒及面部表情的先驅,所提出無分種族國界的基本情緒,如果適度的負面情緒如愁苦與恐懼也有其獨特,無可替代的正面功能,那憤怒,又有甚麼建設性?研究憤怒的學者,指出這種情緒常被認定跟暴力掛鉤,但日常生活中的憤怒情緒,只有十份之一會失控誘發暴力,憤怒的感受與表達很多時反而有助調節不理想的現狀,減少暴力的產生!憤怒的正面功能還包括提升對人自身、及伴侶親人朋友的理解,憤怒可令人頓悟自己的過失,修正人際關系、及工作中受到的不公平待遇。
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怒火亦是推動人們積極爭取社會進步革新之源,想想剛過去的少圈子特首選委會選舉,大量手握個人票的功能界別選民,生活相對安隱,對現狀感到快樂滿足亦不出奇,若然不是對香港社會上的種種荒誕不公,如貧富懸殊加劇、人大釋法踐踏一國兩制、官商鄉黑勾結、特首的選舉制度等,感到憤怒,又怎會積極參與這場小圈子選舉而不過是為了投票給反對這些不公義小圈子選舉制度的民主派選委候選人? 當然,憤怒的情緒本身沒法保證能令我們作出最理性文明的決擇,像英國的脫歐公投,美國的總統大選,但快樂滿足的情緒亦同樣沒法保證能令我們作出最理性文明的決擇不是嗎?唯相對滿足和喜樂,憂愁和恐懼,憤怒的情感才是最大動力 (motivating force)令人勇往前行想辦法推倒不堪及不公義的現狀!
因此,儘管我們只願追逐平安喜樂,但如能仔細檢視每種負面情緒的獨有意義,並坦然面對、釋放、及駕馭這些情緒,會為一個百感交集的人生,感到更多彩完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