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中毒的事件時有發生,單在2019年食安中心便接獲近200宗較大型中毒事故,涉及逾800人。有時家居亦可能發生食物中毒事故,例如進食未經徹底煮熟的火鍋、海產類及貝殼類食物,輕微患者可能會產生飽滯的感覺,嚴重時更可引致腹痛、腹瀉和嘔吐,甚至排出血便及發燒。
一般來說,食物中毒可以分為感染性及毒素性,前者主要是進食含有細菌或病毒的食物後所致,常見元兇多為未經徹底煮熟的食物而本身食物帶有大量細菌或病毒。至於感染性食物中毒,除了可於致病微生物污染的食物或進入人體腸道後繁殖以外,亦可在食物上產生毒素,以致人體食用後出現中毒症狀。而毒素型食物中毒偶然也會在本地出現,例如雞泡魚、野生毒磨菇、海芋及深海珊瑚魚的雪卡毒素中毒等。
感染性食物中毒後出現上吐下瀉時,如輕微情況下毋須過分憂慮,盡量避免胡亂服用藥物,尤其避免使用止瀉藥,因止瀉藥可能導致壞食性腸炎及麻痺性腸梗阻。但長期病患者、長者、兒童及孕婦若出現食物中毒病徵,又或病情嚴重例如發燒、脫水症狀、大便帶血等,則應盡早到診所或急症室求醫。
醫生可以針對病人的情況採取適切的紓緩及支持性治療。以嘔吐及腹瀉為例,患者可以少吃少喝多餐,進食方面以粥類為佳,以達致補充水分、營養及電解質(即鈉及鉀類)。口服補充液(oral rehydration solution)沖劑是一種腸胃炎專用補充劑,含有葡萄糖、鈉、鉀及檸檬酸鈉。若嘔吐仍然持續及嚴重,醫生可提供口服或注射型止吐藥物,但要注意部分類別的止嘔藥不適合所有年鹷層人士,例如氯丙嗪(Prochlorperazine)或甲氧氯普胺(Metoclopramide)可令小童及青少年服藥後產生急性眼肌(oculogyric crisis)及肌力障礙反應(Acute dystonic reaction)的不良反應。而較嚴重脫水或電解質缺失,導致乏力,虛脫,甚至發燒等徵狀,可由急症室或病院內提供靜脈注射液,即俗稱「吊鹽水」。
至於腹瀉問題,假如病人腹部嚴重疼痛,可用暖毛巾放在腹部幫助紓緩,而醫生也可處方腸胃道專用的止痛藥以減低病人腹痛,同時亦會處方含益生菌的藥物,抑制體內的不良細菌,和抑制細菌在腸內生長。此外,醫生亦可能處方吸附細菌或病毒藥物、抗生素等等,以幫助患者康復。
預防更勝於治療,要避免病從口入,首先要做精明的消費者,選購食材時應光顧信譽良好的店舖,並留意食材的來源地。處理及儲存食材的過程要保持清潔,例如生和熟的食物分開處理,並要徹底加熱和煮熟後才好食用,而進食前當然要潔手。
最後提醒市民要維持食物在安全溫度,不使用的生食材應立即放入雪櫃,而剩下的熱食則應盡快冷卻,然後放入雪櫃保存,以減少細菌孳長。避免食物在雪櫃儲存太久,過度重複翻熱食物,及不可放置食物在保溫瓶內作長時間保溫。
作者為香港港安醫院—荃灣臨床毒理專家劉啟基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