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追尋自身的方向、尊嚴、價值、身份,是人生的一大考題。 (網上照片)
每個學期期中都是筆者為自己負責教授的課程忙出期終考題的時節,求學時期筆者從來沒對課程評核多作思量,也從來沒有花心思琢磨或狂操大熱考題,大多以平常心應付,因此在大學以前成績不過爾爾,沒想過手執教鞭後對出考題卻逐漸雕琢起來。
出一條好的題目殊不簡單,數年前看過一套名為《麵包王金卓求》的勵志韓劇,當中的名麵包師傅八峰為兩位愛徒一場重要比賽,定下的三道考題令我印象尤深,其考題並不是讓徒兒製造色香味俱佳的麵包,而是讓他們從解題的過程中,思考如何在有限的資源中創作令人無限溫暖、溫飽的麵包,更重要是讓徒兒從中明白做人的方向,願他們頓悟自身的尊嚴和價值!
找到自身的方向、尊嚴、價值和身份,德裔美籍的發展心理學家,艾瑞克森(ErikErikson)認為是少年人成長歲月其中一項最重要的考題 (Identity crisis –Who am I?),就如近日那位因抄車牌而被市民粗言穢語問候加拍片放上互聯綱的警察先生,從容不迫的做自己要做的事,盡量理性面對別人的挑釁,並以妙語回應:「散仔都有做散仔的樂趣!」,讓人擊節讚賞,頓生好感。相比起在學術上的掌握和考卷分數的高低,學生如能運用心理學的知識,思考人生或社會相關從無止盡的考題,不是更重要更有意思嗎?
當然,在求學只是求分數的今時今日,努力讓學生考試分數高一點可是讓(一級補習)老師身價千萬並極速向上流動的傳奇神話,當老師的不關顧學生對分數的渴求也是不可能的,但在時間心力可及的情況下,相信不少老師也會像筆者一樣,嘗試準備一些考核學科知識的題目,是既可讓學生拿分數,亦同時思想學科知識以外多一點的議題,並曾為出了一條有深道的題目而沾沾自喜。
當「散仔」有當「散仔」的樂趣,當「麵包師」也有當「麵包師」的尊嚴和滿足,這種身份認同會讓人全情投入工作,這種身份認同跟你考試拿多少分數、賺取多少金錢、社會地位亦無必然關係,祝願你在人生的考題中,並沒迷失,早已找到自身的志向和價值,要是這樣,即使在平凡連綿細碎的工作中,也會感到幸福!
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