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2023-10-30 04:31:57
日報

施政報告未解答香港國際化定位問題

分享:
施政報告未解答香港國際化定位問題

施政報告未解答香港國際化定位問題

行政長官李家超上周發表任內第二份施政報告,以57,000字歷來最長的篇幅,交代香港的管治事宜,涉及範圍廣泛:由鼓勵生育到搶人才政策、由劏房問題到土地政策、由推進基層醫療到建設教育樞紐等等,議題一口氣也說不完,一生人的生老病死都有觸及。事實上,特首當日需要花上2小時20分鐘才把整份施政報告讀完,給人勤政勵治的整體感覺,關心市民的誠意十足。然而,香港現今面對的問題,不僅是個別政策的優化及效率的問題,而是香港作為一國兩制下的國際城市,在由亂及治後,如何繼續保持國際化的特點,發揮「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獨特優勢,令香港下一步走向由治及興。施政報告在這一方面卻未有詳細論述。

施政報告英文名稱沿用九七前的Policy Address,原意是行政長官(當時為港督)每年向立法會議員發表的重點致詞,內容主要是對當下形勢的判斷,從而闡明政府施政採取的方向,並解釋未來施政的重點。由於傳媒會廣泛報道施政報告的內容,行政長官亦藉此與市民溝通,務求為社會凝聚共識,團結向前,而並非一份事事交代的工作報告。

不過,後來者把致詞內容愈加愈多,久而久之,每年的施政報告已愈來愈似流水帳工作報告。加上,現今的官員要追求績效指標(KPI),人人都想把自己負責的政策範圍加入報告內,以證明沒有被忽略。結果,施政報告變得愈來愈長,如果說兩個多小時的宣讀中,每一段都是重點的話,那就與說報告沒有重點沒有分別。

adblk7
adblk8

今次施政報告有幾個較為搶眼的議題,在發表前已成城中熱話,包括生育派錢、買賣樓宇撤辣與否、減股票印花稅。施政報告發表後更不出所料成為街頭巷尾的熱門話題,成功的議題設定,令討論集中,眼球是搶到了。但偏偏,有關香港在現今國際波譎雲詭的形勢下,應如何面對走出陰霾,施政報告卻未有多作討論。

施政報告僅在前言及開頭幾段中提到,香港作為國際城市及國家的特別行政區的特殊身份,呼籲大家把握好機遇及優勢,亦要保持高度國際化。但正如一些官員所言,以往香港在內地與西方之間,是「左右逢源」,憑藉國際化的獨特優勢擔當中間聯繫人的角色;但如今國際形勢起了很大變化,西方愈來愈傾向把香港看待成一個中國內地城市,香港更似是「左右做人難」,若失去國際化的優勢,香港又如何有能力擔任超級聯繫人的角色呢。雖然施政報告內多次提到,希望香港成為國際甚麼甚麼中心的,但具體措施欠奉,在西方不斷打壓下,更似是一廂情願。如不扭轉西方對香港變得愈來愈內地化的主流論述,香港作為國際城市恐怕只會最終成為空談,例如搶人才只能搶到大部分來自內地的人才,國際教育樞紐招收到的大部分只會是內地學生。如此,香港的國際化城市定位只會愈來愈走樣,又如何說好香港的國際化故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