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終於宣布派4,000元的詳情,喚起香港人的久遠記憶。蠢政策一如所料,程序繁複無比,牽涉大量人力物力,行政費用必定比當年全民派錢高。同樣一如所料的,是一眾傳媒、政黨、學者開始打倒昨日之我,在不滿派錢手續麻煩的民意大趨勢下,痛斥政府浪費擾民,建議用更符合成本效益的做法代替。
「經濟3.0」多年來一直以成本效益和公平為本,支持低成本全民派錢,只可惜從來都是另類極少數,論呃like不及各種悲天憫人「精準」扶貧的提議,論著數不及支持退稅退差餉的中產聲音,自說自話,講得多都嫌自己長氣。
想不到,我們忽然有那麼多同道中人。
一位從來支持針對性扶貧、反對派錢的學者,竟然改口認為「教育程度不高或初來港的申請人可能因為不熟悉程序、文件不全或太麻煩,而不申領有關款項,令本應受惠的市民被排除在計劃之外,整個計劃亦推行得太慢。他認為在政府有大筆盈餘,又衍生大量程序的情況下,應該考慮全民派錢」。要「精準」幫助社會上一部分人,手續程序就難免繁瑣;複雜無比的福利制度衍生出來的,是熟悉制度細節擅於填表的專業人士,以及政府負責確保制度沒有被濫用的官僚。都是我們寫過幾十次的題材,想不到今天竟成了政策研究的新大陸。
浪子回頭金不換?這樣想未免太天真。在香港,不只有政客才做「民意黨」,從傳媒到所謂的學者,立場觀點都可以靈活地「因時制宜」,只求講出當時最多人(或傾向某政治取向的人)啱聽的意見。這大概就是民粹的意思吧?講求邏輯一致,用同一把尺去量度事情,原來只是有like唔呃的無謂堅持。
不是嗎?東大嶼計劃的爭議,正反雙方在沒有數字的基礎下自創估算,我們暫時不置可否反而兩面不是人。中美貿易戰下香港被捲入其中,拍檔徐家健率先「突破盲腸」指出這是科技戰中的一環,關鍵只在香港轉口戰略物品,無關甚麼取消獨立關稅區,跟香港民主進程更是牛頭唔搭馬咀。只可惜傳媒對不夠刺激的實情沒有興趣,為收視繼續以誤導但有戲劇性的角度去論事。
既無奈又冇癮,但新一年做人不要太灰,我相信學者跟大眾溝通需要的是恆久忍耐,堅持終有回報。2019新年新願望,香港社會大眾多一點明辨是非,做少一點蠢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