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骨骼肌肉創傷後,骨科醫生會因應受傷程度而決定做手術、物理治療,還是選擇自然康復。物理治療師或運動治療師在復康層面上擔綱重要角色。研究指出曾做復康訓練者的痛症相對較少,康復後患處的活動輻度較大,重複受傷或引致其他傷患的風險也較低,而手術人士於術前術後作復康護理,更能大大加快術後復康速度。
手術前的護理主要分為消炎減痛和傷處以外關節訓練。前期消炎減痛以冰療為主,以減低血液在患處積聚,有助手術進行。不少人認為手術前應休養靜止,但其實適當訓練能減低肌肉因長期靜止而造成萎縮,更能減少手術後的卧床時間。
手術會造成身體一個傷口,而傷處康復分為四個階段:出血(Bleeding)、炎症(Inflammation)、增生(Proliferation)和重塑(Remodeling)。首兩階段為期約兩星期,視乎傷口大小、深度及位置而有所影響;復康訓練為一些被動運動,目的減輕炎症,在保護受傷位置為前提下,逐漸增加活動幅度;增生階段為期約一個月,訓練開始加入動作以增加肌肉力量及關節輻度,並加快組織修復、愈合。最後為重塑階段,傷口完全愈合結成疤痕,復康運動會加入更多肌肉力量訓練,甚至一些協調動作和針對訓練。手術後的肌肉運動會影響疤痕組織的組成,因此在手術後盡快回復肌肉活動對傷口愈合有莫大關係。
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於本月起,設有優惠價的一對一手術前後運動治療服務,歡迎致電2783 3636查詢。
作者為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運動治療師陳銳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