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一般來說膽固醇攝入量跟人體血液中膽固醇水平沒有明顯關係。
一位朋友很喜歡吃大閘蟹,當造季節一次過吃三幾隻閒過立秋。早前,有營養師卻提醒大家,單單每100克的蟹膏已含約200至466毫克膽固醇(每100克蟹肉再含約135毫克膽固醇),因此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成年人每天應攝取不超過300毫克膽固醇的建議,每次應進食最多一隻約5至6両的大閘蟹。
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是很令人佩服的,第一個吃多過一隻大閘蟹的人又是怎樣?首先,我不知道今天世衛有膽固醇上限的建議。據我所知,歐洲、印度、加拿大、新西蘭等國家亦沒有類似建議。300毫克膽固醇作為上限,是2015年前的美國膳食指南吧。現實是,約10年前發布的「2015美國膳食指南」早已剔除每天不應攝取多於300毫克膽固醇限制。至於本地衛生署,亦承認「現時未有足夠的證據就膽固醇的攝取限量作出建議」。然而,衛生署還是建議「膽固醇的攝入量應是愈少愈好」。為甚麼?假如愈少愈好,吃含膽固醇的大閘蟹也應是愈少愈好?非也,皆因衛生署再補充:「對於健康人士,雞蛋、魷魚、蝦、蟹等含高膽固醇但脂肪含量較低的食物,應作『肉、魚、蛋及代替品』攝入量計算及適量食用。」問題來了,根據衛生署建議,吃大閘蟹究竟是「愈少愈好」還是「適量食用」?
兩年前一篇名為《Is There a Correlation between Dietary and Blood Cholesterol? Evidence from Epidemiological Data and Clinical Interventions》的綜述文章這樣總結:
We confirm from the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on epidemiological data, meta-analysis, and clinical interventions where dietary cholesterol challenges were utilized that there is not a direct correlation between cholesterol intake and blood cholesterol. This lack of correlation is mainly due to the compensatory mechanisms exerted by the organism to manage excess dietary cholesterol, including decreases in cholesterol absorption and down-regulation of cholesterol synthesis.
統計上,膽固醇攝入量跟人體血液中膽固醇水平沒有明顯關係,主要原因是約血液中膽固醇約八成其實是人體製造出來的,而人體內有一種調節膽固醇的機能,當我們進食大量高膽固醇的食物後,腸道會減少吸收,肝臟會減少製造膽固醇。一般來說,我認為大閘蟹可「適量食用」,不用執著沒有科學根據的300毫克膽固醇上限,但對個別膽固醇調節機能失效人士來說,「愈少愈好」亦有其道理。朋友的血脂檢查結果一向良好,當造季節偶爾吃多過一隻大閘蟹,不用擔心膽固醇超標而吃得不暢快吧。
作者為Pagoda智庫共同創辦人及經濟研究總監、Orientis首席經濟師(師承芝加哥經濟學派,學而優則商,因為相信商業實踐是檢驗市場真理的最佳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