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八十年代手提電話民用開始,到今年即將迎臨5G年代,發展不足40年。技術大約每十年一代,中間仲有2.75G、3.5G、4.5G,每代相隔愈來愈短,依賴亦隨之而來。
上回講到香港5G有三個頻段,其中26GHz及28GHz之極高頻(EHF)頻譜射程短、穿透性低,範圍只有100米,所以需要大量發射站覆蓋作為配合。好在已經縮至鞋盒咁細嘅發射站,正好配合陸續更換嘅智能燈柱,將昔日「電燈柱掛老鼠箱」upgrade再現眼前。
萬物歸一 同一屋簷
至於剩下之3.5GHz頻譜,可做到現時4G(900/1800/2300/2600MHz)頻譜嘅覆蓋,作為主要5G頻帶入屋使用。雖然發展初期5G上網速度唔會快好多,不過其目標每秒可傳送高達10Gb嘅數據,更準確嘅定位,加上物聯網之(mMTC)技術可以將唔同器材收集嘅數據雲端化,另外只有千分之一秒(毫秒)近乎零遲延嘅通訊流,聯通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之間萬物互聯;結連大數據同人工智能,將智能家居、聲控家電、自動工業、遙距手術、無人駕駛(車聯網)、道路收費,甚至虛擬實境(VR)及擴增實境(AR)等等概念成功實行,超越最初1G簡單嘅人際通訊。
只要有電 齊齊在線
上述物聯網(IoT)技術可將配有電池及接電之實物作「無線射頻辨識」(RFID)即電子標籤化並聯結上網,以便透過雲端追蹤位置,作為遙遠控制及管理。而耗電量極低嘅射頻標籤,更可內置於衣服鞋襪、珠寶首飾、牲畜寵物,甚至植入人體之內;另一邊街頭動態鏡頭再配合人面辨識監控,實在喺「莫道你在管理物品,別人亦能管理著你」。當然好處係人流監察、交通管制、罪案防犯、疾病控制都能作即時動態更新。不過日後老公贈首飾,女朋友送衫,可能並非出於愛咁簡單。而某國家最近於小學推行智能校服,於校徽內裝置電子標籤,家長都樂意校方如此管理學生,監視目的為了保護;
今天學生,明天成年,將來就是大灣區人,可見23條立法正係保障香港市民。
一舉一動 盡在掌握
5G嘅革命並非一次系統升級,亦唔止4G智能手機嘅應用咁簡單。可見網絡營運商嘅收入渠道,亦隨著物聯網而多元化擴闊,並透過網絡切片(Networking Slicing)技術按客戶或行業度身訂造。科技唔止仲係一種個人生活模式,對於社會管理易產生作用,同時用甚麼國家的產品,亦將會成為愛國的指標。有如電影《Minority Report》(未來報告)情節一樣,5G正在監察人心。
聖經中啟示錄13:17記載「除了那受印記、有了獸名或有獸名數目的,都不得做買賣。」,唔知「獸」又係咪代表政權咁解呢?!順帶一提,大家記得更換智能身份證呀!